近年來,我國各級政府著力推進節能環保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,節能環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、產業發展迅速,已成為我國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,促進節能減排和民生改善,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支撐。
但是,我國節能環保科技和產業發展跟發達國家相比,還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,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要。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:一是創新能力不夠強。原創性技術開發不多,專利、核心產品和技術標準等重大創新成果少,大型設備的成套性差、自控水平低,可靠性、通用性和產品結構設計等方面與國外產品差距較大。二是市場秩序不規范。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競爭秩序較為混亂,有些行業存在市場分割、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等現象,民營企業進入時往往遇到“玻璃門”“彈簧門”。同時,重審批、輕監管、監管尺度不一的情況還較嚴重。三是價格財稅政策機制不完善。現有價格形成機制和財稅政策體系尚未完全反映資源和環境成本,無法有效調節市場供求關系,導致節能環保政策導向、投資導向和技術導向特征很鮮明。四是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較為突出。節能環保項目多具有資金需求量大、回收周期長、資金周轉慢等特點,企業難以融資或融資成本高。
綠色循環低碳發展,是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等新興戰略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,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。
作為綠色產業,節能環保產業要取得新突破,需要有更多的“綠色動力”。
首先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,充分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、科技計劃專項等作用,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;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鼓勵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區域節能環保科技服務平臺;加快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,推廣應用一批技術先進、經濟適用的節能環保裝備設備。
其次要加強環境監管和嚴格執法,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;強化行業監管,整頓和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秩序;充分發揮標準等市場手段對產業發展的催生促進作用,引導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;轉變監管理念,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數據的開放開發,探索實行“互聯網+監管”等新的監管方式。
第三是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節能環保重點工程投入,對財力困難地區的節能環保治理設施給予運營補貼;要全面梳理現有稅收優惠政策,及時調整補充新的稅收優惠政策;加快推進政府購買服務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、合同能源管理和PPP模式的規范化發展。
第四是推進綠色信貸和能效信貸,鼓勵和引導天使投資、創業投資支持初創型、成長型節能環保企業發展,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,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。(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張天任為全國人大代表、天能集團董事長 李有軍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