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礦冶研究院
2023年,西北礦冶研究院(以下簡稱“西北礦冶院”)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,緊緊圍繞落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、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精神,全院干部職工踔厲奮發、奮勇爭先,對標集團公司“五個倍增”奮斗目標,圍繞“一基地四中心”發展規劃,以服務集團公司重點項目為基礎,積極開拓國內外服務市場,在綜合經營、市場開拓、科研攻關、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績!
2023年,西北礦冶院共開展各類項目500余項,實現經營收入14465萬元,利潤總額3640萬元,較2022年利潤3417萬元增長6.53%。簽約現金合同433項,金額12516.77萬元,較2022年合同額5993.49萬元增長108.84%。
圍繞采選冶工藝流程優化、關鍵技術指標提升和綜合資源利用等方面,2023年凝練開展研發項目100余項。其中:通過對新疆索礦高硅氧化礦的持續實驗攻關,在原礦銅品位0.8%的情況下,使銅金屬回收率達到55%以上,銅品位18%,預計可回收銅金屬2200噸,實現效益近1.3億,利潤約3000萬元,解決了高硅氧化礦的浮選難題;通過“新型選礦藥劑發+尾礦浮選設備研發”技術攻關模式,針對廠壩礦鋅礦物嵌布粒度粗細不均勻,與黃鐵礦包裹密切,且氧化泥化含鋅0.36%~0.40%的低品位尾礦開展技術攻關,取得了回收率60%以上的試驗成果,破解了行業技術難題。
2023年,全院圍繞甘肅省“強工業”“強科技”行動方案,制定了“一基地四中心”發展規劃,依托白銀集團銅鉛鋅冶煉中的稀有稀散金屬,開展資源綜合回收、技術開發和成果孵化。建成了高純錸條制備擴大實驗室,成功產出4N級高純錸條。創新成果被新華社報道,受到了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認可,礦冶院成為了省內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名片。2023年建成高純碲研發制備中心目前已產出4N精碲,這是近10年來,西北礦冶院自主研發落地的首個大型成果轉化項目,為后續孵化更多新成果、新產品打下了良好基礎;與中科院過程所合作開展的“CuSO4制備超細銅粉的工藝研究”已進入中試階段,產出的10μm級高純銅粉,可廣泛應用于新能源領域,將作為下一個成果轉化產品,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《增量效益激勵與考核辦法》呈現了良好地激勵效果。2023年,特種選礦藥劑團隊陸續開拓了西藏玉龍銅礦、巨龍銅礦、華泰龍、新疆焱鑫銅礦、阿舍勒銅礦、會理鉛鋅礦市場;選礦技術推廣團隊,積極參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與吉爾吉斯斯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,在中亞地區建立了市場開拓的橋頭堡。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,對接加拿大賽爾溫鉛鋅礦,有望承接海外大型選廠設計工作;西北礦冶院設計團隊聯合中國瑞林,牽頭開展“白銀有色年產20萬噸高導新材料項目”設計,邁出了西北礦冶院聯合國內一流設計院所,優勢互補承攬大型項目的全新步伐。
一、2023年科技工作情況
(一)創新能力建設
2023年,全院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,省專利獎一等獎1項,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、三等獎1項,連續兩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。申報立項省工信廳、國資委、科技廳重點項目5項,中信集團重點科研項目2項,市級重點項目3項,縱向項目數量同比翻番。項目涉及專業從冶金延伸到化工、選礦、環保等多個領域。獲批經費1099萬元,同比增長322%;完成成果評價6項,其中3項評定為“國際先進水平”、3項評定為“國內領先水平”;申報專利128件,授權86件,在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,被SCI(Q2)收錄1篇,科研成果質量、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。
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國家發改委、科技部等5部委考核中,全國排名自1474名提升至583名,上升近千位;獲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;依托綠色藥劑產業,被省工信廳認定為甘肅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;經省科技廳評審,組建了“甘肅省有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”,技術創新能力受到了省內高度認可。
11人獲聘高級工程師,全院高級以上職稱人數達107人,占職工總數的39%;1人榮獲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,1人獲聘為甘肅省領軍人才及“甘肅省優秀專家”。1人榮獲“甘肅青年科技獎”、“省隴原青年英才”,新增“隴原青年創新人才扶持計劃”3人,白銀市首席專家5人,創新團隊實力大幅增長。
(二)制度建設情況
西北礦冶院按照依法治企、建立現代企業治理體系的要求,堅持以內控制度建設為重點,制定和完善了涉及企業綜合管理、財務預算、科技創新、生產經營、安全環保和后勤保障等6個方面20余項內控管理制度,初步建立了符合現代企業治理模式要求的內控管理體系。堅持以“市場”和“利潤”目標導向,全面開展“收入-利潤=成本”的大討論大思考,強力推行全面預算管理、全員績效考核和單元成本分析等管理工具方法,從嚴從實從細管控成本、壓降費用,精打細算“過日子”。壓緊壓實各層級安全生產責任,持續強化安全教育培訓,持續推進標準化提質升級,提升本質安全水平,全年無安全環保事故發生。
嚴格落實基礎管理考核辦法,對執行有力、推進有方、落實有效的,要視情況予以獎勵;對具有示范性、帶動力的正面典型,要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,并在經濟考核中予以體現。對重點工作推不動,重要工作不落實的人和事,綜合運用誡勉談話、經濟處罰、紀律處分、組織調整等手段及時進行處理,確保全院上下齊心協力抓改革,一心一意謀發展。建立“地、采、選、冶、化、環”等專業集成分工合作模式,構建多專業、多學科、跨專業服務項目的新模式,為建設單位提供 “一條龍”服務,促進了創新團隊能力素質和項目管控方式的全面提升和進步。
二、“十五五”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工作展望
未來5年,有色金屬行業在科技工作方面將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,這主要得益于全球經濟的復蘇、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的推動。以下是對未來5年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工作的展望。
(一)技術創新與研發方向
新材料研發:隨著科技的進步,有色金屬行業將加大對新材料研發的投入,特別是針對高性能、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屬材料。這些新材料將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電子信息等高科技領域,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和發展。
節能減排技術:面對全球環保壓力,有色金屬行業將更加注重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。通過改進生產工藝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、降低能耗和排放,實現綠色生產,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。
智能制造與信息化:有色金屬行業將加速向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方向轉型。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系統,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降低運營成本,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。
(二)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策略
綠色礦山建設:有色金屬行業將加強綠色礦山建設,推動礦山開采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。通過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和環保措施,減少對環境的破壞,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。
循環經濟模式: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將成為有色金屬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。通過加強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和再生有色金屬的生產,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,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企業社會責任:有色金屬企業將更加注重履行社會責任,積極參與環保事業和公益事業。通過加強環保宣傳、推廣綠色產品、開展公益活動等方式,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。
(三)政策支持與市場機遇
政策支持:政府將繼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。這些政策將包括財政補貼、稅收優惠、技術創新支持等方面,為有色金屬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動力。
未來 有色行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增長: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,有色金屬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。特別是在新能源、電子信息、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,有色金屬的應用將更加廣泛,為行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。
(四)挑戰與應對
價格波動:有色金屬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,波動性較大。企業需要加強市場分析和預測能力,靈活應對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。
環保壓力: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,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將越來越大。企業需要加大環保投入和技術創新力度,實現綠色生產。
國際競爭:有色金屬行業是一個全球化程度較高的行業,國際競爭日益激烈。企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,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。
綜上所述,未來5年有色金屬行業在科技工作方面將呈現出技術創新、綠色發展、政策支持等積極態勢。然而,企業也需要面對價格波動、環保壓力和國際競爭等挑戰。只有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能力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三、對行業科技和協會工作的建議
(一)加強行業研究與戰略規劃
深化行業研究:定期組織行業專家、學者及企業代表進行深入研究,分析國內外有色金屬市場的趨勢、政策環境、技術動態等,為行業提供權威、前瞻性的分析報告。
制定戰略規劃:基于行業研究成果,協助政府和企業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,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,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。
(二)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
國際技術引進與合作: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合作與交流,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,提升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。
參與國際標準制定: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,提升我國在國際有色金屬行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。